你拥有一切,却不过是1和0

   

 小时候看《哆啦A梦》,最喜欢的一种道具是“记忆面包”。将书页印在面包片上,吃下去就能全部记住,这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信息接收方式:便捷、高效、永久。藤子不二雄四十多年前的幻想未必能成真,但《黑镜》里的科技预见似乎并不遥远。而且,记忆芯片的技术要比孩子气的“记忆面包”彻底地多。

     手指操作,瞳孔投射,设备随身,屏幕随处可用。不得不承认,《关于你的全部记忆》中记忆芯片的人机交互设计非常赞。这几年,可穿戴设备已从概念走向实践。不难想象,Nike Plus 系列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跑步者的必需品。就像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我,手机放在手边唯恐错过一条消息,即便短短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也需要搜索引擎帮忙确定几处拼写是否正确。

     吴伯凡在节目中曾提到过关于微信使用的调研结果,调研样本平均6分钟查看一次朋友圈消息。这个数字在他看来很可怕,人的时间竟生生被一个小屏幕撕裂粉碎到如此地步。但只需要设想一下,让你进行一次没有电和网络的野外旅行,你能扛住几天?有一幅讽刺漫画将一只拴在柱子上的狗和一个连着插座充电的手机使用者并置。会心一笑的背后,不知多少人想过,为何有人要追求“不插电”的生活。

     《关于你的全部记忆》中,关于“无芯片”的生活,有一处简单的讨论。那时候的人们,和我们对待“不插电”的态度一样,绝大多数人离不开记忆芯片,少数人犹疑地尝试“无芯人生”。从捡起第一支棒骨做工具的一刻起,人类就发生了实质改变,文明自此诞生,并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科技在对环境和工具的摧毁与重建中,极尽所能地提高了人对抗世界的能力。

     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改变人对世界感知方式的改变。进一步说,它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和思维结构。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中的观点依然不过时。所有媒介都是人感官的延伸使用任何媒介都会改变人感觉的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人在使用媒介,也在被媒介重塑。

     麦氏所指,尚停留在“人的延伸”阶段,到了植入耳后的记忆芯片,工具已与肉身合一。人机无需交互,人机已然融合。你的每一次操作,只是对自身机能的触发。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有这么一个观点,人的技能进化程度越高,其生物本能调节越不完善。人在与虚拟技术和同机器的交互中,必然逐渐失去体验真实的能力,本能反应被智能机器取代。或许,《瓦力》中描绘的人类生物退化变成一团肉球距离我们还太久远。毕竟,生物功能的演化时间远远超出生命的时间概念。

     然而,记忆芯片这件牛逼的工具直接侵入的是人的意识。这种植入大脑神经区的芯片可以存储你的全部记忆——从剧中表现来看,至少可以存储视觉、听觉记忆,但或许能做到包含嗅觉、味觉、触觉的全部感官记忆存储也并非不可能。这样一来,“关于你的全部人生”就可以完整记录。若是你的记忆中包含了观看他人记忆播放的段落,亦可随时调出播放。理论上讲,可实现镜中镜的无限延展。你自己就是无限存储计算机,精确到毛孔,并有口型读取等工具可破解你并不曾听到的信息。

     的确令人兴奋。既然如此,为何男主角最后拿起刀片剜出了芯片?因为作为工具的芯片是对人生物本能和意识的彻底摧毁。2008年,尼古拉斯-卡尔在其著作《浅薄》(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中,表达了对互联网科技的隐忧: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移动设备和互联网鼓励我们对信息“浅尝辄止”,让我们生存在碎片之中,我们的大脑皮层正在发生微妙的结构变化。我们对滚动,略读和扫描越来越熟练,正在不断丧失专注,沉思和反省的能力。那么,当我们自身成为容纳无限信息的移动设备,作为心理过程的记忆被物理存储取代,令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发生实质改变。人对记忆的感知将被彻底颠覆。

     按照当今无芯片时代的生理和心理学理论,人的记忆是大脑对感知到的信息选择、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这是生物体对最基本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一切学习和创造的前提。从计算机智能的角度看,人脑的神经元对信息处理过程不够完美。不但如此,人脑过于复杂,深层意识和浅层意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交织,还会趋利避害地发生选择性遗忘,对信息进行“不公平”的存储和提取。

     记忆芯片的植入,是对大脑神经元的系统升级——简而言之,用计算机芯片替代大脑神经元,你对世界的一切感知化作1和0被进行物理存储。这一升级,首先带来的是人作为生物体对真实环境的感知意识退化,或丧失。其次,作为心理体验的隐私记忆物化为可查阅、共享的冰冷资料,等同于人人可互相洞穿和“明窥”。剧中男女主角吵架的一段意味深长,互相播放过往的记忆视频,来为自己的说法佐证。在冰冷的电子规则下,语言沟通和情感毫无必要,动动手指调出数据便是一切。直到男主角以记忆视频的铁证扒光妻子的过去,彻底毁掉彼此的生活。

     男主角找保姆看记忆回放,想通过第三方对场景的理解为自己的观点找寻支持。这段简短的场景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用短信和微信文字沟通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句话发过去,常常因对方理解成另外一种口吻而产生误解。即使用上各种表情符号也无济于事。对方“呵呵”一下,你必定浮想联翩。这种工具的无力和扭曲唯有人与人的情感沟通可以相互理解。但当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也物化为工具数据时,做爱都可以利用记忆视频完成,又哪有更多情感交流的可能?

     无法和解的结局是本集故事最有力的反思。男主角在无法摆脱的过去面前无所遁藏,阴暗的星星点点被循环和放大,误解和伤痛随之深刻。解脱之道,唯有取出芯片。我将此剧情设置理解为希望之光。取出芯片回复大脑记忆,或许人性的不完美可缓解痛苦。但试想一下,若是生来便植入芯片,拥有完美记忆数据库,这样的人生便毫无解脱的可能——正如人一出生便穿衣服,就一生也脱不下。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机械文明未来中的工业化婴儿,换做电子文明下的“芯片婴儿”,其逻辑依然成立。一旦生来依仗工具,便无法摆脱工具。进一步推想,“芯片婴儿”的人生将直接由1和0构成,时事数据查询和调用即可完成交流。只需电子操作,何必开口啰唆。沟通将无所必要,故事将不复存在。

     最后,回到一个多世纪以前没有计算机的时代。1882年,尼采被严重的视力下降所折磨,为了不影响写作,他购买了一台当时新发明的“汉森打字机”。很快,他可以熟练地使用打字机,盲打写作都不成问题。尼采对打字机很是满意。直到有一天,一个熟悉尼采写作风格的朋友发来一封信,信中提到,尼采近期作品长篇大论的深度思辨大量减少,而短小精悍的警句箴言在不断增多。是打字机改变了尼采的文风吗?尼采用“汉森打字机”回信说:“你是对的,我们的写作工具似乎也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剧中的“芯片婴儿”,这样的事例还会被理解吗?待到电子人的美丽新世界到来,所谓“沉思”与“反省”,大概早就从词汇中消亡了吧。


    (星云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蜀ICP备17012425号-1 公安备案号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686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