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后人要编撰美国电影史,20世纪70年代必将被视为影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从那时起,电影人们开始打破程式化的片场流程,并开始在他们的作品里添加个人元素,模糊不同电影流派的界限,制作出更加有意思、更加成熟的作品。
然后,《星球大战》出现了。
80年代,乔治•卢卡斯发行了星战三部曲(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的第一部,从此开始了以特效为卖点的爆米花电影的新时代,而这些电影此后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在80年代出现的所有科幻电影中,星球大战系列无论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文化影响力方面,都将其他电影远远甩在了身后。
那么这部电影真的是最棒的科幻电影吗?
当然不是。70年代的电影业极度繁荣,即使是向来被认为只有孩子才看的科幻类型电影也进入了繁荣期。
接下来,我们要盘点这一时期的11部影片,它们被普遍认为要优于星球大战。
《第五屠场》(Slaughterhouse Five)
该片发行于1972年,改编自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的同名小说,本片是科幻小说改编电影的经典范例。传奇导演乔治•希尔(George Hill)取材原著复杂的情节,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士兵穿越多个时空和幻想场景的故事,使得影片情节扣人心弦,并通过一些难忘的画面来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影片的背景音乐来自琴艺卓绝的钢琴演奏家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音乐赋予这部科幻电影以超越娱乐片形式的深层内涵。本片获得了雨果奖和土星奖两大奖项。
《人体异形》(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到了70年代,外星人入侵题材的电影早就过时了,而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对1956年同名影片的翻拍作品却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在寄生性的外星生物登陆旧金山后,它们成了人类精确的复制品,却没有任何人类的情感或其他人性的特点。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饰演了一位卫生检查员,绝望地寻找他的朋友一个个都被未知生物替换了的原因,他的表演是精彩绝伦的,而影片的最后一幕则成为电影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之一。这部翻拍之作使得低水平的原作重新焕发了光彩。
《西部世界》(Westworld)
这部1973年的科幻惊悚片是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导演处女作,故事发生在一座员工全部为机器人的游乐场里。你可能猜到了,影片中的机器人员工最终变成了屠杀者,但你可能猜不到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尤•伯连纳(Yul Brynner)饰演了一个机器人杀手,它体内的安全系统能够阻止他攻击人类,但当它被电脑病毒入侵后,体内的安全系统崩溃,它开始了针对人类的复仇行动。《西部世界》不仅是暴力的冒险故事,也是针对人工智能的严肃拷问,而这种拷问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
这部1970年代的电影是伍迪•艾伦(Woody Allen)无可争议的巅峰之作,他在本片中不间断地颠覆了一部又一部经典。艾伦永不满足地挑战各种类型电影,而他在1973年涉水科幻的这部作品《傻瓜大闹科学城》中扮演了一位爵士音乐家,被低温冷冻数百年并在22世纪复活。他在一次密谋推翻独裁者的行动中被捕,并因而了解到自由性爱在这个嬉皮时代已过去200年后的新世界仍然被渴望着,而他最终成为了英雄。
《孩子与狗》(A Boy and his Dog)
在冷战持续升级且自然环境开始崩溃的70年代,世界末日一直是热点话题。1975年的科幻电影《孩子与狗》以核战后的废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肮脏的、非道德的生存故事。小时候的唐•约翰逊(Don Johnson)扮演“维克”(Vic),一个拾荒者,陪着他的是一条有心灵感应的狗。他们偶遇了一个来自地下社会的女人,维克到了那里之后,却发现这个社会被一个疯狂的组织所统治着,而那个组织想要获得他的精子以繁殖人类。这部影片在许多方面都站在星球大战的对立面:残酷,狂暴,让所有人都感到不适。
《银河铁道999》(Galaxy Express 999)
随着日本的天才导演们开始在大银幕上塑造他们的想象世界,70年代见证了日本动画产业的成熟。这一时期标志性的影片就是《银河铁道999》,改编自日本漫画家松本零士(Leiji Matsumoto)的作品。本片讲述了一个十岁的男孩的故事,他想要将自己的意识移植到永生的机器人身上。在一个神秘女人的陪伴下,他登上了一艘太空火车。在旅途中,他加深了对人性的理解。这部影片影响力极为深远,情感真挚,画面也非常精美。
《终端人》(The Terminal Man)
科幻电影总是试图探索人体的极限,而1974年的《终端人》(改编自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迈克尔第二次出现在我们的列表上了)将这种嗜好变成了恐怖故事。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在片中饰演一个患有癫痫症的计算机程序员,他的大脑被植入电极以减轻他的病症。可随着自己变得越来越暴力,他发现这种治疗手段可能比疾病本身更加危险。本片视觉效果非常震撼,影片始终阴冷,无情,暗淡,而最后的结局也同样悲观。
《逃离地下天堂》(Logan’s Run)
70年代是文化摇摆不定的一段时间,整个社会渐渐远离过度强调爱情和赞美青春的时期,转而探讨更黑暗也更尖刻的话题。1976年的《逃离地下天堂》直接地展现了这种转变的方式:该片描绘了30岁就意味着生命终结的未来社会。这是一个偏离轨道的乌托邦世界,尽管人们的任何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可任何在30岁还不主动死亡的人都会被“沙人”追杀。其中一个人,洛根5号,为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否更加美好而叛变并逃离了自己的世界。洛根逃离的方式有时看来有些笨拙,却成为了我们生存的这个浅薄而迷恋青春的时代的先兆。
《中国超人》(Inframan)
把这部电影纳入榜单可能有些奇怪,但是这部由邵氏兄弟摄于1975年的影片是有史以来最生动、最有创意的怪兽电影之一。李修贤饰演超人,一个有着惊人力量的英雄,他要保卫地球安全,以免被冰河魔主毁灭。这部影片荒诞而过于夸张,却是美国观众最早看到的几部来自远东的科幻电影之一(除哥斯拉之外)。
《天外来客》(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
70年代,适时电影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将复杂的感情呈现在银幕上,英国导演尼古拉斯•罗伊格(Nicolas Roeg)渐渐成为影视新星。尼古拉斯早已因为他隐晦的说故事方式而闻名于世,可当他和大卫•鲍伊(David Bowie)合作拍摄1976年这部关于外星人来到地球以拯救自我的影片时,他隐晦的个人风格再次得到无限增强。科幻本就该基于超现实,而罗伊格的电影却并没有用大量篇幅描绘外星文明,而是描绘外星人如何体验我们的地球文明。这是一部真诚的经典电影,理应有更大的影响力。
《异形》(Alien)
本片为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在太空恐怖电影领域的奠基之作,在许多方面远远超过了《星球大战》。几乎所有的电影场景都发生在一艘太空飞船里,却没有任何类似于发射激光炮的举动。影片中的外星生命不是由一个英国演员穿着滑稽的戏服来扮演的,而是一个有着腐蚀性血液的超级捕食者,它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把飞船上的飞行员一个一个杀死。在片中扮演雷普利的西格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打破了科幻电影英雄主义的固有框架,而外星人的这种形象也在今后的诸多电影、连环漫画、电子游戏等载体中重复出现。
所以你看,我们热爱《星球大战》,但也是“多角恋”拥护者——因为我们热爱一切优秀的科幻电影。
科幻星云网翻译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
http://www.geek.com/news/11-70s-sci-fi-movies-better-than-star-wars-1637106/
精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