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评传(一)

地  火

我看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在接受了为中国科幻作家树碑立传的任务以后。《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告诉我,刘慈欣是新生代科幻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当今中国科幻文学的舞台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拿了刘慈欣近年来出版的两部小说给我看,一本是《三体》,一本是《三体Ⅱ》。我开始认真地看《三体》,可怎么看也看不下去,太艰深、太晦涩,有太多我不懂的东西了。我那时正在看韩松的《红色海洋》,写韩松的评传。我被韩松迷住了。我觉得,韩松的《红色海洋》看起来很轻松、很愉快、很美,文学性很强,不似刘慈欣的小说那么艰深,读起来那么吃力。

现代的读者怎么啦,他们为何对晦涩的东西那么感兴趣,把刘慈欣捧上了天,地位在韩松之上。我只有叹息,老夫老矣,跟不上时代了。

儿子董晶是个刘慈欣迷,他不断吹嘘刘慈欣如何了不起,并给我找了一大堆刘慈欣的作品。有一天,我在圣彼得堡的旅店里,开始看其中的一篇小说:《地火》,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地火》描写一个因患矽肺病而死亡的矿工的儿子,立志要使煤矿工人走出地下,发明了把地下煤层点燃,将煤炭变成气化煤的方法。谁知,由于试验的疏忽,点燃了地下的大煤层,无法控制的地火整整燃烧了16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位工程师由此被判刑坐牢,最后投身火海自尽。100多年后,他发明的气化煤技术真的成了常规技术,再也没人用笨拙危险的方法到地下去采煤了。“煤黑子”的时代一去不返。那时候的人,发出了“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的感叹。

《地火》对我造成了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首先是因为我刚从莫斯科的森林大火中坐火车突围而出,来到700公里外的圣彼得堡。电视台天天在报道莫斯科大火的消息。消息中披露,大火点燃了地下的泥炭层和煤层,扑灭这种地火十分困难。我想,你们俄罗斯人真笨,刘慈欣的小说中有扑灭地火的详细技术方案,你们赶快去找一本来看看啊。要不是我的俄语枉有“教授级高工”的水平,只说得来几句日常用语,我会马上抓起电话,找到普京,把我的这个建议给他说一说。美国遇到了油管爆裂,无法堵住,不是咱成都老乡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发了一个“依妹儿”解决的么!

《地火》给我的第二个震撼是刘慈欣对生活细节和技术细节的描述。那么真实,那么细致入微,这是没有生活经验的“白面小生”,没有高级工程师专业素养的人写不出来的。这位刘慈欣,一定有不平常的经历!


一个简单的人

我从俄罗斯、北欧五国归来成都后,便渴望见到刘慈欣,进行由姚海军、杨枫代我安排好的对刘慈欣的采访。

忙忙碌碌的首届全球华语星云奖颁奖活动过程中,我率领来蓉参会的科幻界大佬去腾迅·大成网作视频专访,我第一次见到刘慈欣。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与韩松截然不同,韩松小巧、文质彬彬,刘慈欣身材高大、魁梧、平头、方面大耳、有点“匪气”,或者说,像19世纪的西部牛仔,有点英雄气。

视频采访结束以后,我在成都著名的海鲜馆“红高粱”设宴招待这些“科幻大佬”。在宴席上,我发现刘慈欣心绪不宁。原来,他有一个与科幻迷的见面会,时间快到了。我赶紧吩咐董晶给他点了一些能马上上桌的点心,让他吃了快去。我们都知道,科幻迷是科幻事业的支柱,是绝对不能怠慢的。

“科幻大佬”们在成都紧张的活动终于接近尾声。2010年8月11日上午,我如约来到刘慈欣下榻的宾馆,在他的卧室里对他进行了专访。

刘慈欣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他是个很简单的人。出生,读小学、中学、大学,然后,到山西太原一个电站当工程师,恋爱、结婚、生子,生活顺利,没什么大起大落,就这么简单。我所要求的那些精彩的故事没有。他也有隐私,但在他没有真正成为公众人物之前,有些隐私,他还不准备向公众“坦白”。

我对他说,你就谈谈你的简单吧,你想谈什么就谈什么。下面就是他说的“简单故事”。

刘慈欣1963年6月在北京出生,祖籍河南。父亲是一个老革命军人,国家煤矿设计院的干部。抗战时期,河南闹蝗灾,他的父亲和兄弟一起出去逃荒。哥俩生活无着,惟一的出路是“当兵吃粮”。他们并无什么政治信仰,碰见谁的队伍便去投谁的军。父亲的兄弟投了“国军”,父亲则投了“共军”。父亲并不是一个有管理才能的人,在“共军”中官当得不大,是个“连长”级别的下级军官,一直在烽火连天的第一线厮杀。父亲能够当连长,据父亲说并不是他有本事,而是在残酷的战斗中人死得太多了,只要活着,就能当官,甚至有的俘虏兵不到三五个月就能捞个班副当当。

父亲所在的部队,是刘伯承的二野,他最多的仗是在云南打的。解放初,由于父亲是小学毕业生,在那时的部队里就算是个知识分子了,因此被调到北京煤矿设计院工作。父亲在那里认识了也是复员军人的母亲。于是,有了刘慈欣。刘慈欣在北京度过了幼年时期。本来,如无意外,他们一家会生活得不错,父亲也许会升任院长,母亲也会很不错。

可是,“文革”发生了,父亲受那个当“国军”的兄弟牵连,被举家赶出北京,到了山西阳泉的一家煤矿。父亲当矿工,母亲当小学教师。刘慈欣在这里上小学,上初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科幻小说《地火》中有两段描述,是刘慈欣这一段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篇小说中有一点很有趣,《地火》主人公的名字叫刘欣,只比刘慈欣少一个字,也许正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写照。刘慈欣在小说中写道:

啊,爸爸的矿山,我的矿山……

这是离矿山不远的一个山谷,白天可以看到矿山的烟雾和蒸汽从山后升起,夜里可以看到矿山灿烂的灯火在天空中映出的光晕,矿山的汽笛声也清晰可闻。现在,刘欣、李民生和阿古力站在山谷的中央,看到这里很荒凉,远处山脚下有一个牧人赶着一群瘦山羊慢慢走过。

“那是我们的学校。”刘欣向远方指了一下,那是一所很大的,中学和小学在一起的矿山学校,校园内的大操场格外醒目,在那儿,他们埋葬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你自以为记得过去的每一件事。”李民生在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有气无力地说。

“我记得。”

“那个初秋的下午,太阳灰蒙蒙的,我们在操场上踢足球,突然大家都停下来,呆呆地盯着教学楼上的大喇叭……记得吗?”

“喇叭里传出哀乐,过了一会儿张建军光着脚跑过来说,毛主席死了……”

“我们说你这个小反革命!狠揍了他一顿,他哭叫着说那是真的,向毛主席保证是真的,我们没人相信,扭着他往派出所送……”

“但我们的脚步渐渐慢下来,校门外也响着哀乐,仿佛天地间都充满了这种黑色的声音……”

“以后这二十多年中,这哀乐一直在我脑海里响着,最近,在这哀乐声中,尼采光着脚跑过来说,上帝死了,”李民生惨然一笑,“我信了。”

刘慈欣猛地转身盯着他童年的朋友,“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我不认识你了!”

李民生猛地站起身,也盯着刘欣,同时用一支手指着山下黑灰色的世界,“那矿山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你还认识它吗?!”他又颓然坐下,“那个时代,我们的父辈是多么骄傲的一群,伟大的煤矿工人是多么骄傲的一群!就说我父亲吧,他是八级工,一个月能挣一百二十元!毛泽东时代的一百二十元啊!”

以后,刘慈欣在阳泉一中上高中,考入一所电力学院,1985年毕业后分到火力发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直到现在。就这么简单。


“发呆”的产物


刘慈欣热爱科幻文学,写作科幻文学,纯属偶然。放到现在的环境,他也许就没机会遭遇科幻文学了。这缘起于父亲在文革时期从北京带回来的一本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他看得有滋有味。父亲不准他看这种书,原因是这种书属“封资修”范畴,弄不好会出事。他禁不住儿子的央求,便只有警告儿子别流传出去,害人害己。

从此,刘慈欣对科幻文学情有独钟。“文革”结束后,前苏联的科幻文学开始流传过来,他又看到了凡尔纳的另一些科幻小说,如《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他还看了前苏联的一部很不出名的科幻电影《两个海洋的秘密》,看了徐驰的长篇科学家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看了童恩正的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

这些作品,不仅使刘慈欣成为科学迷和科幻迷,还使他走上了科幻文学创作的道路。在读初三时,他便尝试着写科幻小说。那是1978年的事,那时他才15岁。他写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讲述中国、前苏联和北约争夺一件外星人扔在海里的神秘武器的故事。结果谁也没争到。外星人离开地球时,送给小说中小主人公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一个小小的球。这个球不久便膨胀起来,出现了山、水、房屋。最后,这个小小的球膨胀成一座大大的城市,向人类展示外星文明的不可思议。

这篇想象丰富、文字瑰丽的科幻小说,刘慈欣将之投给天津的杂志《新港》,被退了回来。以后,他又将这篇科幻小说稿投给许多杂志,均只收获了一张张退稿单。这篇科幻小说,虽然没发表,却开启了他那不凡头脑中的想象之门,以至在今天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中,还能找到那篇科幻小说的影子,如《三体》中二维展开的壮丽场景。

崇拜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刘慈欣

      

刘慈欣不再投稿了,但并未终止写作,而且还陆陆续续写了一大堆。不久,中国科幻界发生了那场“自杀风波”,科幻陷入低潮,他的作品更没机会发表了。但他痴心不改,有了想法还是把它写了出来。

1985年,他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被分配到一个火力发电厂。刘慈欣所在的火力发电厂地处偏僻的地区,下班后惟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他试着去打了打,输多赢少,有一次甚至把一个月的工资都输了。他一想,这种“娱乐”太不划算了。于是,他便把业余时间用到读书上,用在发呆上。静静地坐在一把躺椅上,春夏面对青山绿水,秋冬面对冰天雪地,什么也不想,只是发呆。发呆,这种被现代人推崇为最高休闲方式的活动,有时会从绝对静止的状态突然转化为激烈的脑“震荡”,产生灵感,做起“白日梦”,涌现出许多怪异的想法。于是,刘慈欣便回屋开始写作。后来发表的诸如《地火》之类的许多优秀科幻小说,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

可是,从15岁时写出第一篇习作,到20多岁开始谈恋爱,十一二年了,一篇作品都没有发表过。直到1989年,他偶然发现四川成都还有一个科幻杂志“活着”,便写了一封信去。他很快收到谭楷编辑的一封回信,并寄了一本《奇谈》杂志来。他随手翻了翻,觉得没什么太大的意思。这时,他找到了一个女朋友,便把全部业务时间都投入到恋爱这件轰轰烈烈的人类活动中去了。他不再发呆,也不再写科幻小说。


刘慈欣在煤城



《刘慈欣评传(二)》http://www.wcsfa.com/scfbox.php?id=826 

《刘慈欣评传(三)》http://www.wcsfa.com/scfbox.php?id=837 



(星云网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蜀ICP备17012425号-1 公安备案号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686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