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与世界科幻大会

世界科幻大会,顾名思义是世界科幻人士聚到一起的大会。虽然大家没办法抽身亲临,至少可以跟随我们彗星科幻,度过这看遍世界科幻的一周。在我们出发之前,先给诸位讲几句他们早年间的历史,也算是个垫场。

有些位可能知道,世界科幻大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简称Worldcon)和雨果奖紧密相连,每年的大会都将选出前一年最好的作品以及各种说法的人物或机构。但可能很少人知道最早的Worldcon并没有雨果奖这回事。在39年第一次举办是凑在了当年的纽约世博会里,出席的200多人里包括后来的科幻界掌门人John W Campbell Jr,小说科普双修的Isaac Asimov,幽默风趣的L Sprague de Camp,善写异世界的Edmond Hamilton,不愿意被当作科幻作家的Ray Bradbury以及讽刺大师Harry Harrison。不过相比现在的规模,那时的Worldcon并不是什么特别正式、盛大的活动,说白了就是一群人自己出钱自己动手大家每年凑在一起欢乐一下。按21世纪的标准,这也就是一个大型论坛网友见面的性质,评出几个奖,就算完事了~。他们了不起的是,能把这件事一直年复一年地做到今天,除了因为二战间隔了4年,没有任何能阻挡Worldcon的召开。

雨果奖的出现也很简单,53年的第11届,有位Hal Lynch提议给最佳作者颁发奖项,于是就有了一次,次年停了一次,55年又恢复了,于是也跟着Worldcon成了每年一度。雨果这个昵称是Jim Williams提议的,为了对编辑了第一本专门科幻杂志的Hugo Gernsback表示敬意。提一句,虽然一开始10界没有颁发雨果奖,但是现在大家觉得不过瘾,又隔几年就颁一次“回顾”奖,已经发完了54、51和46三个年头,今年在伦敦,就要颁发39年的“第一次回顾雨果奖”。提这个想法的一定是处女座~

那一届上,阿西莫夫颁发(独一无二的第一号科幻迷)奖项给艾克曼的时候,十几岁的西尔弗伯格因为出不起参加宴会的4美元只能在阳台上往里看,根本想不到自己三年后就会站在那个位置,领取自己那座最有希望新作家奖杯。我认为这个故事的意义不是告诉你要坚持,而是不管有没有资格,混进去总是有用的,否则以后写趣事都没法发挥。

48Wordlon第一次离开美国,不过也就是去了一趟美国的郊区:加拿大的多伦多。十年后的1957年,Worldon才第一次离开北美,来到了伦敦。这也是伦敦三次Worldcon的开始,而且1965年第二次离开北美也是去了伦敦。到了60年代,规模终于突破了千人,接下来就迎来了真正国际化的开始。

70年海德堡打破了英语国家主办的惯例,75年去了遥远的南半球,澳大利亚。不过相比北美的几千人大会,这些地方只有几百人出席,毕竟旅行费用还是很高昂的。所以第二次非英语国家主办的大会直到90年的荷兰海牙才出现。

进入90年代直到21世纪,国际大会越来越多,两次英国格拉斯哥,两次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及第一次亚洲主办的日本2007Worldcon。在此形势之下,北美人感觉自己开会的瘾没过够,于是从1975年(澳大利亚那次)开始,创办了北美大会,只要Worldcon离开北美,就自动召开一次北美大会,让不愿意出国的人也玩开心,到今年7月刚结束的底特律大会已经是第11次了。好吧,美国人确实热爱科幻,咱们现在还比不了啊。

随着大会的国际化,雨果奖也越来越重要,留给世人的印象逐渐从一个互相投票的小圈子变成了科幻界的奥斯卡。虽然从方式来说,雨果奖的投票资格和方法都比奥斯卡更好,但是从基本的地位来说,确实差不太多。相比之下它的另一个主要对手星云奖,一直掌握在SFWA美国科幻作家协会手里,反而显得缺乏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在这个无论什么行业都日趋国际化的时代,雨果奖和世界科幻大会的开放性,给他们自己和参与者都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动力。而雨果奖的主办机构或者说设计机构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除了管理自己的注册商标、许可和网站的商标保护委员会之外,没有任何常设机构,他们只是给出了大会和奖项的框架,供每一年的主办方操作。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国内也去了一支申办队伍:由果壳支持的申办委员会。他们的条件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符合申办资格,提交相关材料,就可以进行申办,然后让会员(也就是每年出席大会的各位)进行选择。

让我们预祝咱们的申办队伍好运,希望雨果奖能很快来到中国。

另外发现一件事:雨果奖 Hugo Award这个商标在中国还没有注册。好吧,我没有别的意思。


(星云网经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科幻星云网 www.wcsfa.com

蜀ICP备17012425号-1 公安备案号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6867
回到顶部